技术创新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决定性力量,是工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的根本动力。为深入贯彻省委、省政府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中国制造2025山东省行动纲要》落实,进一步加快创新体系建设,提升产业自主创新能力,实现我省由工业大省向工业强省的跨越,制定本规划。
一、“十二五”发展回顾
“十二五”以来,全省经信系统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坚持抓当前与增后劲相结合,稳增长与调结构相统一,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加快建设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引导企业加大创新投入,全省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得到明显提升。
(一)研发费用投入强度明显加大。“十二五”期间,全省R&D内部支出5766亿元,年均增长13%,投入总额是“十一五”期间的2.6倍,其中政府支出512亿元,占总量的8.8%;R&D外部支出284亿元,是“十一五”期间的2.49倍,我省与其他国家、地区、省份技术创新联系日益紧密。规模以上企业R&D内部支出5166亿元,占社会总投入的90%,年均增长14%,投入总额是“十一五”期间的2.77倍,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日益凸显。
(二)取得了一批技术创新重大成果。全省共申报专利90.4万项,比“十一五”期间增长289%,其中发明专利30.4万项;授权专利38.2万项,比“十一五”期间增长149%,其中发明专利4.8万项。参与制修订国际标准、国家标准1460项、行业标准、地方标准1493项,成立技术标准联盟 40个。形成重要科技成果1.31万项,比“十一五”期间增长12%,其中工业领域重大科技成果4700余项,占总量的35%,是“十一五”期间的1.7倍,占比提高了12个百分点。全省规模以上企业新产品销售收入达到1.47万亿元,是“十一五”末的2.1倍,居全国第四位,占主营业务销售收入的比重到达10.1%。组织实施省级以上技术创新项目17542项,比“十一五”期间增加45%。承担了一批国家重大项目,盛瑞传动“可动力换挡多档变速器产业化”、东阿阿胶的“国药东阿阿胶产品生命周期溯源开发与应用”等39个项目列入国家重大专项,形成了一批国内唯一、世界领先的重要技术成果。“十二五”期间,工业领域共获得国家级科技进步奖25项,悦龙橡塑的“超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研发与应用”、四方机车的“京沪高速铁路工程”,浪潮集团的“高端容错计算机系统关键技术与应用”、康平纳的“筒子纱数字化自动染色成套技术与装备”及宏济堂的“人工麝香研制及其产业化”为产业技术发展发挥了重要的引领和支持作用。
(三)技术创新平台体系进一步完善。围绕转型升级重点行业,建成国家级技术创新示范企业32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66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1427家、省级重大公共服务平台8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研发投入强度超过5%,省级企业技术中心研发投入强度超过3%,成为我省技术创新的基础平台。
(四)产学研合作创新不断深化。产学研合作模式从初期的科技成果交流,发展到现在的技术、人才、信息等全方位合作,从单纯的成果转让发展到建立风险共担、利益共享、权责明确、合作紧密的产业技术创新平台。截至目前,全省90%以上的大中型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建立了战略合作,形成了产学研联合开发长效机制,所有省级以上技术中心均与高校、科研单位建立了长期密切的合作关系。“山东省产学研展洽会”成为我省产学研合作的名片,签订产学研合作合同678项,促使6000余项重大高新技术成果实现了产业化,1600余项关键技术难题得到解决。国家重点高校和科研院所在我省建设的各类新型研发机构近110家,技术研发和转化人员6000余人。
(五)技术创新人才队伍不断壮大。全社会R&D人员达到44.7万人,比十一五末增长62%,博士学历以上人员17489人,比“十一五”末增长66%,硕士以上学历52632人,比“十一五”末增长80%。全省规模以上企业R&D人员35.4万人,比“十一五”末增长73%。高端人才引领作用日益显现,设置了84个“工业领域泰山学者”岗位,树立了30位“泰山产业领军人才”。
虽然我省产业技术创新工作不断取得新突破,但在许多方面还存在一定差距。一是创新投入和效率还有待进一步提高。2015年,全省规模以上企业R&D投入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为0.89%,仅居全国平均水平。2015年,我省发明专利授权量为16881件,仅居全国第六位,与发达省市差距进一步拉大。二是中小企业创新能力不足。我省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平台建设相对滞后,与我省大型企业形成鲜明对比,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有待进一步加强。三是技术创新人才不足。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人员户均不足10人,仅居全国中游水平;占从业人员的比重仅为2.7%,居全国第26位,低于全国3.5%的平均水平。四是创新环境有待进一步优化。国家鼓励企业技术创新的一系列政策还没有落实到位,各级政府支持企业技术创新的力度还有待进一步加强,“鼓励成功、宽容失败”的社会环境尚未真正形成。
“十三五”期间,发达国家再工业化步伐将进一步加快,新兴国家也在加快对外开放和产业结构调整。围绕科技与产业发展制高点的竞争日趋激烈。国内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资源环境约束日趋强化,对产业技术创新提出了更高的挑战和要求,也带来了重要机遇,技术创新必须为工业转型升级培育新的核心动能。
二、指导思想、基本目标和原则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全面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进一步完善政策体系,建立健全鼓励技术创新的体制机制,强化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发挥大型企业创新骨干作用,激发中小企业创新活力,深化产学研协同,着力推进关键共性技术突破,推动全省工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
(二)基本原则
1、市场导向。将市场作为技术创新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充分发挥市场对技术创新方向、路线选择、要素价格等各类创新要素配置的导向作用,提高要素配置及资源利用的效率,提升研发成果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企业主体。继续引导企业强化技术创新意识,加大创新投入,建立创新体系,使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需求主体、投入主体、活动主体、应用主体和受益主体。
3、协同创新。进一步完善产学研协同创新体系,充分发挥企业在协同创新中的主体作用和高校科研院所在技术创新中的引领作用,构建跨产业链、跨行业、跨地区的协同创新组织,在更大范围吸引和整合社会资源,全面提升我省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
4、重点突破。围绕制约产业发展的关键共性技术,瞄准重点领域和重点产业的关键节点,打造一批具有辐射带动作用的创新平台,聚集各类创新资源展开联合攻关,攻克一批能够带动地区、产业、行业共同发展的核心技术,形成一批具有国际水平的重大新产品。
(三)目标
到2020年,加快构建创新链条更加完善、创新投入持续加大、人才支撑不断强化、政策环境不断优化的技术创新体系,突破一批关键共性技术,形成一批重大创新成果。
1、创新投入持续加大。规模以上企业研发投入年均增长12%左右,到2020年,规模以上企业研发投入2000亿元以上,占企业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达到1.2%以上。
2、创新成果更加丰硕。到2020年,全省规模以上企业新产品销售收入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达到12%,新产品项目数突破35000项。
3、创新活动不断活跃。到2020年,全省规模以上企业中有研发活动的企业达到8000家,占全省规模以上企业的比重达到18%以上。
三、重点任务
(一)六项重点工程
围绕22个转型升级重点行业创新能力提升,在“十三五”期间,重点实施六项工程,突破一批制约企业行业发展的共性关键技术、打造一批全国领先的技术创新平台、建设一支水平一流的企业创新人才团队,助力我省由工业大省向工业强省的跨越。
1、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工程。落实《中国制造2025》及《中国制造2025山东省行动纲要》要求,以现有重大企业技术创新平台为依托,实施山东省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工程,到2020年,打造15家以上产业链协同、产学研合作的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并引导其建成集共性技术研发、业态模式创新、人才引进培养、国际交流合作等职能为一体的综合性创新载体,为我省产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提供有效支撑。积极争创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
2、企业技术中心提升工程。加大国家、省、市三级企业技术中心的培育管理力度,“十三五”期间新培育省级企业技术中心1000家、市级企业技术中心1500家以上;强化跟踪服务,推动企业建立更加完善的技术中心管理体系和资金投入机制,激发中心创新活力,实现企业技术中心数量和水平双提升。
3、产学研协同创新工程。继续办好山东省产学研展洽会,擦亮我省产学研合作品牌。建立更加完善的产学研协同创新网络,完善山东省产学研合作对接网上平台,发挥好省产学研促进会作用,通过“线上线下”结合,形成更加紧密的产学研协同创新格局。推广烟台与北科大共建北京科技大学烟台先进装备技术研究院、枣庄市与浙江大学共建浙江大学枣庄工业技术研究院的经验,再推动形成一批院地合作的新型研发机构。
4、技术创新示范企业引领工程。积极对接国家政策,在现有基础上,再培育30家左右国家级技术创新示范企业,到2020年,全省总数达到70家左右,形成涵盖各行业的技术创新示范体系。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引领带动作用,通过组织现场会、媒体宣传等形式,大力推广技术创新先进经验和模式,为我省各产业、企业技术创新提供标杆示范。
5、关键共性技术攻关和重大新产品新技术推广工程。定期修订《山东省产业关键共性技术发展指南》,明确产业创新的主攻方向。与国内外、省内外知名科研院所、研发机构开展广泛合作,组织联合攻关。“十三五”期间,组织实施省级技术创新项目20000项以上,攻克一批关键技术、开发一批新产品、形成一批新标准、建立重点新产品新技术推广制度,加快新成果推广应用。
6、高端人才引领工程。依托泰山产业领军人才(传统产业创新类)工程,大力实施高端人才引领,再在我省22个转型升级重点行业中培养、引进150名左右能够引领行业技术创新的泰山产业领军人才,形成一支以泰山产业领军人才及其核心团队为代表的产业创新人才队伍,为我省工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提供智力支持。
(二)重点行业技术创新方向
1、高端装备制造
基础零部件:机械基础零部件纳米技术,高压液压元件铸造,近净成形高精特齿轮制造,数字液压智能化,高强度紧固件高速精密镦锻成形,高性能滚动轴承表面完整性制造等基础共性技术。职能智造装备:新型传感器共性关键技术,工业控制系统,特种工艺与精密制造,系统协同等智能制造装备技术。机器人技术:高精密高可靠性减速器,高性能伺服电机和驱动器,高性能控制器和末端执行器设计制造技术;机器人优化设计,建模仿真,软件及控制算法等技术;机器人系统集成及应用技术。
2、新医药
生物技术药物:高效生物反应器,高密度培养,大规模高效分离等关键技术。化学创新药物:绿色合成,手性拆分,晶型制备等关键技术。中成药:近红外光谱,在线控制,指纹图谱,超微粉碎,微型胶囊制备,超临界流体萃取等关键技术。生物医学工程产品:计算机断层扫描,磁共振成像,医用加速器等大型诊疗装备整机及核心部件生产技术。
3、新一代电子信息
高性能集成电路:集成电路先进设计与制造技术,专用设备及材料等。下一代通信信息网络:IPv6过渡技术及安全监控防护,移动互联网,宽带光通信,移动终端信息安全保护,大数据网络传输,高速光通信关键器件和芯片等。物联网:物联网感知和软件,物联网应用技术,移动智能终端,北斗导航及物联网系统可靠性等。云计算:大数据技术以及应用,云计算安全与软件,安全防护,系统可靠性,服务支撑平台,效能计算,虚拟化等。高端计算机:可信计算技术,高端服务器,新一代存储和管理技术等。
4、新材料
高性能纤维:碳纤维原丝、预氧化丝、碳化等一体化研发技术,预氧化炉、大型碳化炉等装备关键技术,千吨级装备稳定运转技术,碳纤维高强高模系列品种开发技术,间位芳纶短切纤维及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千吨级产业化,熔体静电纺丝,超高分子量聚四氟乙烯等纤维品种产业化技术。超仿真纤维:分子结构改性、共混、异型、超细、复合等技术。生物基化学纤维:乳酸聚合工程化技术,PLA纤维稳定纺丝及纤维性能改善关键技术,聚对苯二甲酸丙二醇酯(PTT)纤维聚合工程化关键技术,聚丁二酸丁二醇酯(PBS)纤维熔融纺丝及后加工技术。新型纤维素纤维:绿色制浆及浆纤一体化技术,绿色环保溶剂法制备技术,低温溶剂法溶解、生产技术,绿色环保纤维素复合增塑剂及其回收纯化技术。航空航天用高性能合金:新型低液位铸造结晶器结构设计与大规格铸锭制备技术,超大规格制品残余应力控制与表征技术,新型强韧化固溶、双级/多级时效热处理技术,镁合金熔液深度吸附过滤高纯净化技术,高性能变形镁合金大型锭坯先进铸造技术。
5、造纸行业
清洁制浆技术:置换蒸煮、生物酶促制浆、高得率制浆、中水回用等清洁节能制浆技术,制浆洗涤废水的封闭循环利用技术。超效浮选系统:由多级筛(孔、缝)组成的超级筛选系统,高效、低耗、高得率废纸制浆新方法。造纸“三废”治理资源化综合利用技术:热能回收用于制浆系统的技术,纤维原料制浆及废液资源化综合利用技术,节水、节能、减排技术。
6、食品行业
生物技术,酶工程技术,低温无菌处理技术,超微粉碎、挤压膨化,超临界萃取,膜分离、酯交换,真空处理,冷冻干燥,瞬间杀菌,微胶囊技术,高效浓缩发酵技术,微波技术,分子蒸馏等新技术。
7、纺织行业
高强高模聚乙烯醇(PVA)纤维关键技术,涤纶长丝数字化设计及生产关键技术印染全流程智能化技术,多模头纺熔复合,针刺水刺复合等非织造布加工技术,高性能纤维经编预定型增强复合材料加工技术,高性能热防护纺织品关键技术,新型纤维产业化关键技术,纺纱成套设备智能化加工体系,节能环保清洁化染整新技术等。
8、服装行业
正装:提升西服的造型、质量、风格,提高高档色织衬衫的品种开发、产品质量、功能性整理,牛仔系列服装加强气流纺纱、染整和产品开发等环节。时装:推广计算机辅助设计/制造(CAD/CAM)技术,加强设计创新,高科技新型纤维及其深加工产品。针织服装:提高设计水平和缝制水平,加强款式设计和功能性整理,休闲运动装方面加强原料多样化,面料系列化开发。
9、家电行业
智能控制技术,网络互联技术,变频技术,热交换技术。在节能环保方面大力发展除菌净化技术(如除菌材料、纳米除菌技术等),太阳能利用技术(如太阳能建筑一体化等),无氟替代技术等。
10、家具行业
竹钢、弹性海绵等健康家具新材料,新产品的生产应用技术,绿色环保、健康无害水性漆、儿童专用漆技术,害气体释放量低的家具专用胶粘剂和研发和生产技术,组合智能、电子智能、机械智能、物联智能等智能技术与家具产品的融合等。
11、汽车行业
整车:整车设计技术,安全、环保、节能技术,系统匹配技术,汽车新能源技术,智能网联汽车技术,整车轻量化技术,低排放技术。关键零部件:电控喷射系统、驱动电机、混合动力系统、汽车电子等关键零件核心技术,自动变速器控制系统技术、整车控制技术、底盘控制系统技术,超级电容器技术。
12、工程机械行业
大马力推土机、挖掘机、装载机的高性能液压、密封件核心技术,非常规油气地质勘探、评估技术与装备。自动化钻机、气体处理设备,连续油管作业装备,大型压裂成套装备,海洋钻采装备,石油装备材料,防腐技术等关键核心技术。
13、船舶行业
海洋工程装备及高端船舶制造技术:深水浮式结构物总体和结构设计分析技术,深水浮式结构物安全性分析评估、监测和检测技术,深水浮式结构物定位性能分析评估技术,深水浮式结构物模型试验技术,海洋工程结构物振动及噪声关键共性技术,海工装备高效建造新工艺新技术,海洋工程装备节能环保等技术。游艇制造:艇体设计、复合材料制造、智能控制系统、关键配套设备开发等技术。
14、农机行业
动力换挡技术,无级变速驱动技术,机电液一体化及电控技术,地理信息、作物产量自动测量,故障报警、自动调节技术,智能化作业技术和精准农业技术,农机信息化技术。
15、建筑陶瓷行业
加大超薄型、节能环保型、功能型新产品新技术研发力度,组织激光印花、粉煤灰制瓷砖、超薄砖、干法制粉、防静电技术等前沿技术攻关。
16、水泥行业
节能减排:重点开发余热综合利用、水泥粉磨节能、工业粉尘与氮氧化物减排等水泥生产先进节能减排技术。资源综合利用:发展大宗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生产水泥的新技术,推广利用水泥窑协同处置有危险废弃物、城市生活垃圾和污泥等各类废弃物的先进技术。
17、玻璃行业
生产方面:浮法玻璃企业混合料制备控制系统,三大热工(熔窑、锡槽、退火窑)设备DCS控制系统,玻璃熔窑专家控制系统,全数字网络化冷端计算机控制技术,在线缺陷检测技术,智能化自动切割分片系统,自动化堆垛装箱技术,全氧燃烧、变频调速和熔窑保温等先进技术,窑炉烟气脱硫、SCR脱硝及余热利用一体化技术,天然气燃料、高温除尘等节能减排关键技术。性能方面:超薄、高强、无碱、镀膜、高透光率、隔热、隔音、导电等高性能平板玻璃深加工关键技术。
18、有色金属行业
赤泥处理综合开发与回收氧化铝技术,粉煤灰提取氧化铝技术, 超低能耗电解铝技术,超大型预焙电解槽关键技术,高性能铜合金微合金化设计与制备技术,稀贵金属高效环保分离提取技术,高性能高精度铝、镁、铜,航空航天、轨道交通、汽车船舶用高端专用铝合金镁合金制备和加工技术,绿色环保高效节能铜及铜材加工技术、再生铜技术。
19、钢铁行业
高效制造技术:新一代可循环钢铁流程技术,大型高炉高效、节能、环保和长寿综合技术,冶金工艺“界面”技术,尾矿深度分选技术。产品升级换代技术:研究高效率低成本洁净钢技术,深脱硫、脱磷技术,控制结晶、多功能精炼技术,电磁冶金技术,以超快冷为核心的控轧控冷技术,无缺陷连铸技术,大铸坯制造技术。节能降耗技术:研究节能型加热炉和计算机控制技术,高温蓄热燃烧技术,干熄焦、炉渣余热回收技术。资源综合利用和环保技术:钢渣综合利用技术,冶金渣反炼钢技术,资源耦合化利用技术,冶金过程污染物控制技术,副产煤气综合利用及深加工技术,绿色冶药剂技术。
20、轮胎行业
橡胶湿法混炼技术,多鼓式成型机技术,多复合挤出技术,数字化在线检测自动判级技术,炼胶与硫化除尘除味技术,电子辐照半成品部件预硫化技术,高温充氮硫化技术,橡胶助剂造粒技术,轮胎硫化节能技术,轮胎翻新技术、轮胎射频识别(RFID),轮胎视频识别,轮胎温度压力监测系统(TPMS),轮胎生产制造执行系统(MES)等信息技术。
21、地方炼化行业
原油蒸馏,催化裂化,延迟焦化,加氢精制,废水、废气、废渣处理,脱硫、脱硝等。常减压气体分离,催化重整,烷基化,芳构化,异构化。重油加氢工艺,重油高效转化,渣油加氢,蜡油加氢,汽油加氢,柴油加氢,汽柴油混合加氢,异丁烷脱氢,轻烃回收利用,芳烃烯烃深加工。
22、煤化工行业
煤制甲醇、煤制烯烃和褐煤热解、煤间接液化制油、水煤浆气化、干煤粉气化、低温费托合成煤制油、洁净煤气化。
四、保障措施
(一)强化落实推进机制
深入落实《科学技术进步法》、《科技成果转化促进法》及我省贯彻条例,依法推进技术创新。充分发挥考核、督导工作机制作用,把各项工作任务落到实处。推动建立和完善部门间技术创新的协同工作机制,加强与各相关部门的协调配合,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积极解决企业在创新中遇到的各类问题。加强经信系统科技工作队伍建设,开展业务培训和经验交流,不断提升工作队伍履职能力。
(二)推动优惠政策落实
继续落实好研发费用加计扣除、高技术企业所得税优惠等税收普惠政策;积极引导企业建立研发准备金制度,落实好财政后补助政策。继续推广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保险保费补偿政策覆盖面,推动在新材料、软件系统领域推广保险补偿机制。通过各种政策的落实,引导企业继续加大创新投入,加快技术创新。
(三)营造有利于技术创新的社会氛围
全面贯彻落实《中共山东省委 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省委省政府重大决策,打通社会各创新主体间的交流通道,促进创新资源迅速融合。加大对技术创新工作的宣传力度,组织技术创新典型经验、领军人物、先进事迹的宣传,形成“尊重创新、支持创新”“鼓励成功、宽容失败”的企业创新文化。
(四)加强国际技术合作
鼓励企业开展国际技术交流活动,采取技术合作、技术转移、技术并购、资源共同开发与利用、参与国际标准制定、在国外设立或收购研发中心等多种方式,扩大我省产业技术创新在全球的影响力和话语权。吸引有实力的跨国公司在我省建设高水平的研发中心、生产中心和运营中心,带动我省产业技术创新能力提升。